佳能將在2018年前后推動日本國內的數碼相機生產實現全自動化。佳能投入約130億日元,在核心工廠新建機器人生產等的研發基地。將轉移熟練技術人員的高水平技能轉換稱自動生產線,把成本降低2成。日本國內的制造業受少子老齡化的影響,勞動力持續減少。甚至在飛機和食品制造行業,也開始利用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來提升生產效率。借助不依賴于人力的制造技術來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嘗試今后有望不斷擴大。
佳能日本大分縣的單反相機核心工廠、長崎縣的小型相機主力工廠等國內4家工廠的生產線將逐次實現自動化。從鏡頭零部件制造到組裝,將逐漸改為自動裝置作業。組裝成本將控制在原來的一半以下,整體成本預計將下降10%到20%。
為了開發實現生產自動化的技術,佳能將在日本大分工廠建設“綜合技術大樓”。投資額約為130億日元,力爭2016年底投入運行。匯集約500名技術人員,研究機器人生產方式等技術。佳能還計劃靈活利用自動化工廠的人員,在維持日本國內的雇用的同時,提高國際競爭力。
精密儀器的自動化生產一直被認為是難關。佳能雖然在2013年核心的鏡頭零部件實現了自動化,但細小零部件的安裝、不同機型的外裝等工序還是需要經驗和熟練的技術。佳能大分工廠計劃花3年時間讓熟練技術工人的技能轉換為自動化裝置。
數碼相機是佳能的主力業務,銷售額約8000億日元,是企業整體銷售的20%左右。佳能數碼相機的全球市場份額占約3成,位居榜首。不過價格競爭日趨激烈,成本的削減正成為維持日本國內生產的課題。
由于日元處于貶值基調,日本的制造業開始出現回歸的跡象。佳能希望通過自動化技術提升出口競爭力,將此前為6成的日本國內生產比例提高至7成。
推動日本國內核心工廠實現省人化的舉措同時還是日本工廠理想狀態的嘗試。在作為相機海外生產基地的中國大陸和臺灣,也出現了勞動力的減少和人工費上漲。佳能希望構建能迅速應對人工費上漲和匯率波動的靈活的最佳生產體制。